作者:植物大百科 时间:2022-04-04 23:50:02 阅读:()
杜鹃花,传统中药的名称。杜鹃花。具有调和血液、调节月经、止咳、祛风除湿、止痛毒的功效。主治:吐血、出血、崩漏、月经不调、咳嗽、风湿、关节痛、痈、疖、疮毒。
吐血、出血、崩漏、月经不调、咳嗽、风湿、关节痛、痈、疖和疮毒。
花含有花青素和黄酮苷。已鉴定的花青素包括花青素-3-葡萄糖苷、花青素-3-半乳糖苷、花青素-3-阿拉伯糖苷、花青素-3,5-二葡萄糖苷、花青素-3-半乳糖苷-5-葡萄糖苷、芍药苷-3,5-二葡萄糖苷和锦葵花青素-3,5-二葡萄糖苷。类黄酮和类黄酮糖苷包括芦丁、杜鹃花、槲皮素、杜鹃花、山奈酚、5-甲基-3-半乳糖苷、杜鹃花-3-半乳糖苷、杜鹃花-3-鼠李糖苷、杨梅素-5-甲基醚-3-鼠李糖苷、杨梅素-5-甲基醚-3-半乳糖苷、棉皮-3-半乳糖苷、槲皮素-3-半乳糖苷、槲皮素-3-鼠李糖苷、槲皮素-3-阿拉伯糖苷。
1、止咳祛痰作用:小鼠腹腔注射英山红汤有止咳作用(氨水喷雾止咳法),其乙酸乙酯提取物、氯仿提取物及其母液、分离的结晶a和结晶B(黄酮)也有止咳作用。该汤对小鼠有祛痰作用(酚红法)。豚鼠腹腔注射组胺喷雾剂,无平喘作用。
2与抗白内障作用: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与体内醛糖还原酶活性的增加有关。从栽培杜鹃(Rhododendron栽培品种)中分离到一种新的黄酮醇苷,对该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。经鉴定为2“-乙酰槲皮素。
1.草药分类:“治吐血、崩漏、祛风寒、调和血液”。
2.《四川中医志》(1960年版):“治疗腹痛、痢疾、红色雪崩、吐血、痔疮出血、内伤咳嗽。
4.贵州草药:“活血止痛,利湿止血。治鼻血。
5.安徽中草药:“治痈疖。“
6.国家中草药目录:《清热解毒、化痰止咳止痒》。主要用于支气管炎、荨麻疹和痈。“
7.贵州偏方集:《治疗月经不调、血崩、外伤、鼻出血、风湿痛》。“
1.治疗鼻出血:英山红花15-30g.油炸水衣(贵州中草药)
2.治疗痈、疖毒:5-7朵杜鹃花或适量嫩叶,咀嚼后涂抹于患处。无腥味。
3.麻风头治疗:杜鹃花60克,桐油花30克。将粉末干燥研磨,混合桐油(先剃光头)。(配方2-3来自江西草药手册)
4。治疗白带过多:英山红花15克,猪蹄1对。在水中炖,吃肉,喝汤。(安徽中草药)
杜鹃科杜鹃。
落叶或半常绿灌木,2-5米高。许多分枝,幼枝密被红棕色或棕色平糙伏毛,老枝灰黄色,无毛,树皮纵向裂开。花芽卵形,背面有棕色糙伏毛,边缘有睫毛。叶片分为两种类型,春季叶片纸质,较短,夏季叶片革质,较长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披针形,长3-6厘米,宽2-3厘米,先端尖尖,基部楔形,全缘,表面稀疏覆盖红棕色糙伏毛,背面密被棕色糙伏毛,叶脉较多。伞形花序有2-6朵花,簇生枝末端花梗长约5-8mm,花萼5深裂,裂片卵形至披针形,长3-7mm,外部密被粗糙的毛和睫毛,花冠宽漏斗状,玫瑰色至淡红色和紫色,长3-5cm,5裂,裂片近倒卵形,上1瓣和近2瓣有暗红色斑点,雄蕊10枚,稀疏7-9枚,花丝中下部有微毛,花药紫色,子房椭圆形,长5-8mm,密被扁平的长毛,花柱细长。蒴果卵球形,长1-1.2厘米,密被棕色粗毛,花萼宿存。花期为4月至6月,结果期为7月至9月。
位于丘陵、山地或平地,稀疏的灌溉集群。
喜欢阳光,但避免暴晒。适用于酸性土壤和含钙质的碱性土壤。应在凉爽潮湿的环境中栽培。
批量生产可用于播种和繁殖。为了保存改良品种,也可以单独繁殖。此外,切割和分层也很容易存活。
播种繁殖:当温度保持在15-20℃,湿度为60%时,播种后2-3周即可发芽。
显示全部
收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