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:熊胆草、夜行草、紫背草、一箭、变色黄芩、四天红
科和属:植物界被子植物、双子叶植物、管状花、唇形科黄芩
花期:6月至11月
挖耳草简介
- 挖耳草,中药名称。黄芩变色壁。整个草地都被覆盖了。黄芩分布于云南西部、南部和东南部、广西西部和贵州南部、印度、尼泊尔、印度支那半岛、马来半岛、印度尼西亚等地。具有解表、解热、止咳、清热解毒之功效。主要用于感冒发热、咽痛、呕吐腹泻、腹痛、疲劳咳嗽、热毒疮痈、中耳炎等。
- 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茎匍匐,节上有密集的须根。茎上升或直立,花序高5.5~38厘米,厚0.8~2毫米,四边形,有槽,密被微柔毛,通常略带红色,不分枝或具花序分叉,叶近基部,木质化多,上部无叶。茎和叶通常为2-4对,很少为6-7对,茎基部密集,如基生叶,或彼此远离,间隔1.6-3.5厘米。叶子硬纸质,椭圆形,椭圆形或宽椭圆形,长1.5-7.4厘米,宽1-4.8厘米。先端为圆形或钝形,基部为心形或浅心形,边缘有波浪形圆齿,上面为绿色,密被非常细的被微柔毛,混合有短柔毛,下部为绿色或通常略带紫色,有时为灰绿色,短柔毛,尤其是在脉上。侧脉4~5对,中脉以上略凹,中脉以下突出,叶缘内侧网状,叶柄长0.5~2.2厘米,有时可达4.8厘米,扁平,密被短柔毛,苞片细而小,草本,卵圆形至椭圆形,长0.7~2.5厘米,宽0.5~1.5厘米,顶端钝,基部圆形截形,无梗或具短叶柄。
花在花序下部互生或少数对生,由于花序分叉,形成一个圆锥花序的背腹侧总状花序或或多或少,花序长5~24厘米,花葶状苞片小,狭卵球形或卵球形,长1.5~3毫米,宽约1毫米,全缘,短柔毛,总茎长2.5~4厘米,密被微柔毛,花梗长2.5~3毫米,通常紫色,密被短柔毛。花萼长约2毫米,外部具短柔毛和腺状短柔毛,内部无毛,盾片开放,半圆形,高0.5~0.8毫米,短柔毛,果期膨大,盾片高并卷出,几乎与花萼一样长。
花冠为紫色,长0.9~1.2厘米,花冠筒长0.7~1厘米,外部疏生短柔毛和腺状短柔毛,内表面前基部短柔毛或短柔毛,其余无毛,基部膝曲,从下到上逐渐增大,喉部直径达3毫米。花冠双唇,长约3毫米,外部疏生短柔毛,具腺短柔毛,内表面短柔毛或短柔毛,上唇盔状,顶端稍凹,下唇中裂片椭圆形,两侧裂片椭圆形或长圆形。雄蕊4,强壮,纤细的花丝,平,中部以下具缘毛。花盘丰满,偏斜,边缘具淡黄色小泡状突起,子房柄不明显。花柱纤细,无毛。子房具瘤。成熟时的小坚果为棕色或棕棕色,椭圆形,长约1毫米,直径小于1毫米,具瘤,腹面有中央凸起,上面有一个小肚脐。花期为6月至11月,果实逐渐成熟。
- 的生态习性产生于海拔20~610~1800米之间的山林、溪流或草坡下。
耳草的食疗或药用价值
黄芩全草。
味苦性寒。
进入肺、肝、胃经。
解表、解热、止咳、清热解毒。
感冒发热、喉咙痛、呕吐腹泻、腹痛、疲劳咳嗽、热毒、痈疮、中耳炎。
口服:汤剂,15~30g。
外用:适量,捣碎汁液,滴水。
收集和加工:夏秋收获,新鲜或干燥。
云南思茅精选中草药:“通表、退热、消炎、解毒,可治疗感冒、高热、胃肠炎、咽喉痛、痈疮、中耳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