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枣核树,中医药的名称。Viburnumodoratissimum的叶、树皮、根。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具有祛风除湿、疏通经络、活络的功效。用于感冒、风湿、关节痛、瘀伤、肿胀和疼痛、骨折。
功效
祛风除湿,疏通经络活络。
用于感冒、风湿、关节痛、瘀伤、肿胀和疼痛、骨折。
口服:汤剂,根9-15g,树皮30-60g。外用:取适量叶,捣实涂抹。
叶片中的波多宁a是一种新的杀鱼成分,波多宁B是一种新的植物生长抑制剂。
相关讨论
福建医学杂志:“祛寒除湿,疏通经络,排毒生肌,主要用于感冒、风湿、跌打、肿胀、疼痛、骨折。”
加工
树叶和树皮在春季和夏季收获。根可以全年收获。树皮和根是新鲜的或切割和干燥的,叶子是新鲜的。
植物学信息
形态特征
常绿灌木或小树,高达10(-15)米,枝灰色或灰棕色,具凸起的小结节皮孔,无毛或有时微棕色丛毛。冬芽有1-2对卵状披针形鳞片。叶革质,椭圆形至长圆形或长圆形倒卵形至倒卵形,有时近圆形,长7-20厘米,短尖至渐尖,顶部钝头,有时钝至近圆形,基部宽楔形,稀疏圆形,上部不规则浅波状锯齿或近全缘,上面深绿色发亮,两侧无毛发或静脉上散在簇状微毛,下面有时散在暗红色腺体点。叶脉腋通常有丛生的簇毛和趾蹼状孔。侧脉为5-6对,弧形,近端边缘前方网状,中脉下方突出。叶柄长1-2(-3)厘米,无毛或被丛毛覆盖。圆锥花序顶生或在侧生短枝上,宽尖塔状,长6-13.5厘米(3.5-),宽4.5-6厘米(3-),无毛或散生丛生毛,总花梗可达10厘米长,扁平,具浅黄色瘤状突起,苞片长不到1厘米,宽不到2毫米,花芳香,通常在序轴的第二至第三分枝上,无梗或短花梗,萼筒管状钟形,长2-2.5毫米,无毛,萼檐盘状,齿宽三角形,花冠白色,后黄白色,有时带红色,径向,直径约7毫米,筒长约2毫米,裂片反折,椭圆形,顶部圆形,2-3毫米长,雄蕊稍超过花冠裂片,花药黄色,矩形圆形,近2毫米长,柱头头状,不高于萼齿。果实先红后黑,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约8毫米,直径5-6毫米。细胞核呈椭圆形,圆形,长约7毫米,直径4毫米,有深腹沟。花期为4月至5月(有时不规则开花),果实成熟期为7月至9月。
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位于海拔600-1900m的山谷密林或山坡灌木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