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植物大百科 时间:2021-12-22 18:10:02 阅读:()
科属: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管状花目 列当科 肉苁蓉属
盛花期:5月~6月
多年生寄生草本,高40-160cm。茎肉质,单一或由基部分为2或3枝,下部宽5-15cm,上部渐变细,宽2-5cm。叶多数,鳞片状,螺旋状排列,淡黄白色,无叶柄下部叶排列紧密,宽卵形或三勿状卵形,长0.5-1cm,宽1-2cm,上部叶稀疏,线状披针形,长1-4cm,宽0.5-1cm,宽1-2cm,上部叶稀疏,线状披针形,长1-4cm,宽0.5-1cm,两面无毛。
穗状花序,长15-50cm苞片1,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-4cm,宽0.5-0.8cm,被疏绵毛或近无毛小苞片2,卵状披针形,与花萼等长或稍长,被疏绵毛或无毛花萼钟状,长1-1.5cm,5浅裂,裂片近圆珠笔形花冠筒状钟形,长3-4cm,裂片5,展开,近半圆形花黄白色、淡紫色,干后变棕褐色,管内有2条纵向的鲜黄色凸起雄蕊4,二强,近内藏,花丝上部稍弯曲,基部被皱曲长柔毛,花药箭形,被长柔毛子房上位,基部有黄色密腺,花柱细长,顶端内折,柱头近球形。蒴果卵形,2裂,褐色。种子多数,微小,椭圆状卵形,表面网状,有光泽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可选沙土或半流沙沙漠地带,适宜寄生梭梭生长,利用天然梭梭林较集中的沙漠。或培育人工梭梭林,在梭梭林东侧或东南侧方向约50-80cm处挖苗床,苗床大小不等,长1-2m,宽1m左右,深50-80cm。或寄生密集处,可挖一条大苗床沟围线许多株寄生,将种子穴播于苗床上,施骆驼粪、牛羊粪等,覆土30-40cm,上面留沟或苗床坑,以便浇水。播种后保持苗床湿润,诱导寄主根延伸苗床上。
春、秋播种,2年间部分床内即有苁蓉寄生,少数出土生长,大部分在2-4年内出土,开花结实。沙漠风大,要注意对被风吹裸露的寄主根,进行培土或用树枝围在寄主根附近防风,苗床要经常浇水保墒,除掉其他植物。苁蓉5月开花时,要进行人工授粉,提高结实率。
药学家有关苁蓉的论述,并且进一步分析、研究了苁蓉的性质和功能。其中写道:“大芸与羊肉煮食,可治‘五为七伤’,腹中寒热病,强阴益精髓”,‘以其温而能润、滑而不泻、常补不峻、峻而精血、兴阳助人”本经谓其“养五脏、强阴、益精气”《大明》称其治“男子绝阳不兴,女子绝阴不产”。医药界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对苁蓉进行化验分析,结果表明,苁蓉含有微量生物碱及结晶性中性物质,确有治疗腰膝冷痛、妇女不孕、神经衰弱、听力减退的功效,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,并可作为膀胱炎、膀胱出血、肾脏出血的止血药用。
胃弱便溏,相火旺者忌服。
1.《本草蒙筌》:忌经铁器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泄泻禁用,肾中有热,强阳易兴而精不固者忌之。
3.《药品化义》:相火旺,胃肠弱者忌用。
4.《得配本草》:忌铜、铁。火盛便闭、心虚气胀,皆禁用。
1.济川煎(《景岳全书·新方八阵》),主治肾虚气弱,大便不通,小便清长,腰酸背冷。
2.地黄饮子(《皇帝素问宣明论方》),滋肾阴,补肾阳,开窍化痰,主治瘖痱证,舌强不能言,足不能用,口干不欲饮。
3.无比山药丸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,健脾益胃,培元滋肾,主治虚劳损伤,肌体消瘦,腰酸膝软,目暗耳鸣,饮食无味。
4.加味四斤丸(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),主治肝肾不足,热淫于内,筋骨痿软,行走无力,腰膝酸软,潮热时作,饮食无味。
5.菟丝子丸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,主治肾气虚损,五劳七伤,少腹拘急,四肢气短、夜梦惊恐,精神困倦,喜怒无常,小便清长,房室不举等。
6.菟丝子散(《医宗必读》),主治膀胱虚寒,小便不禁或过多。
7.苁蓉丸(《医心方》),主治男子五劳七伤,阳痿不起,小便淋漓,尿色赤黄。
8.参茸丸(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),主治体虚神疲,耳鸣心悸,遗精早泄,贫血萎黄,神经衰弱。
9.润肠丸(《世医得效方》),主治津液亏少,大便秘结。
10.《本草正义》:苁蓉,《本经》主治,皆以藏阴言之,主劳伤补中,养五脏,强阴,皆补阴之功也。茎中寒热痛,则肾脏虚寒之病,苁蓉厚重下降,直入肾家,温而能润,无燥烈之害,能温养精血而通阳气,故曰益精气。主症瘕者,咸能软坚,而入血分,且补益阴精,温养阳气,斯气血流利而否塞通矣。《别录》除膀胱邪气,亦温养而水府寒邪自除。腰者肾之府,肾虚则腰痛,苁蓉益肾,是以治之。
利,今木皆作痢,是积滞不快之滞下,非泄泻之自利,苁蓉滑肠,痢为积滞,宜疏通而不宜固涩,滑以去其着,又能养五脏而不专于攻逐,则为久痢之中气己虚,而积滞未尽者宜之,非通治暑湿热滞之痢疾也。苁蓉为极润之品,市肆皆以盐渍,乃能久藏,古书皆称其微温,而今则为咸味久渍,温性已化除净绝,纵使漂洗极淡,而本性亦将消灭无余,故古人所称补阴兴阳种种功效,俱极薄弱,盖已习与俱化,不复可以本来之质一例论矣。但咸味能下降,滑能通肠,以主大便不爽,颇得捷效,且性本温润,益阴通阳,故通腑而不伤津液,尤其独步耳。自宋以来,皆以苁蓉主遗泄带下,甚且以主血崩溺血,盖以补阴助阳,谓为有收摄固阴之效。要知滑利之品,通导有余,奚能固涩,《本经》除阴中寒热痛,正以补阴通阳,通则不痛耳。乃后人引申其义,误认大补,反欲以通利治滑脱,谬矣。
显示全部
收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