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别名:
科和属:被子植物、单子叶植物类、莎草科、禾本科雀稗
花期:7月
雀稗
- 雀稗是禾本科雀稗的一种,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种植。1974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广西、广东等地进行试种,效果良好,适合建立人工草地。
- 百喜草是一种半匍匐丛生多年生禾本科百喜草。植株高50~100cm,根状茎短。茎的下部向地面爬行。不定根和须根可在着生节上生长。叶片长12~32cm,宽1~3cm,两侧密被白色柔毛,叶缘小锯齿,叶鞘深紫色,茎上部叶鞘颜色浅。总状花序长约8~9cm,通常在全轴上排列4~5个,小穗单生,在穗轴一侧排列成两行。卵形的种子,一侧突起,一侧扁平。
百喜草的生态习性
- 百喜草喜高温多雨气候,土壤肥沃,排水良好。它也可以生长在干燥贫瘠的红壤和黄壤斜坡上,但它的叶子明显变窄,容易衰老。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,四季常绿,夏秋季生长最为茂盛。在冬季霜冻期,生长停止,叶尖变黄,霜冻期后恢复生长。当温度稳定在20℃时,种子可以发芽。3月在南宁播种,4月初成苗,出苗2周后进入分蘖期。5月下旬拔节,6月下旬抽穗,7月中旬开花,8月中旬结大量种子。花果期长,一年可采两次种子,亩种子产量25~30kg。单播人工草地亩产鲜草3000~5000kg。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和再生能力,抗放牧和火烧。可与大翅豆、柱花草、水蛭、野生大豆等混合,在当年形成良好的草群。
百喜草的分布区
- 百喜草原产于南美的巴西、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等亚热带雨区。该品种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牧草作物联络委员会选择。现在,新西兰、澳大利亚、巴西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。澳大利亚仍然组织种子出口,并出口到亚热带国家。中国于1974年从澳大利亚进口。广西畜牧研究所首次培育。经过十年的引种观察和区域试验,以及大规模的种子生产,已作为草地改良的主品种推广应用。广西种植面积4000多亩。此外,已在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福建、湖南、江西等省引种栽培。
百喜草栽培技术
- 百喜草播种前,应将土地翻耕或反复耙平,并用重耙进行破碎,以利于种子植入。在温暖多雨的春天播种。华南地区通常在3月至4月播种,播种后无需覆盖土壤。如果用于种子采集,则可以钻孔。每亩播种量为0.5kg。播种时,可将钙、镁、磷肥或植物灰和种子混合或制成包衣种子播种。如果用作放牧地,可与四季豆、柱花草、水蛭、三叶草、野生大豆等混合种植,在缺少种子的情况下,也可采用分株移栽的方法扩大种植面积,在雨季很容易成活。
- 百喜草是一种优良的牧草。水牛和牛喜欢吃它。茎叶比分别为46%、54%和26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