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植物大百科 时间:2024-09-05 07:40:01 阅读:()
牛蒡,中药名。为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.的果实(牛蒡子)和根。牛蒡分布于东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广西等地。果实具有疏散风热,宣肺透疹,散结解毒之功效根具有清热解毒,疏风利咽之功效。果实常用于风热感冒,头痛,咽喉肿痛,流行性腮腺炎,疹出不透,痈疖疮疡根常用于风热感冒,咳嗽,咽喉肿痛,疮疖肿毒,脚癣,湿疹。
果实:疏散风热,宣肺透疹,散结解毒根:清热解毒,疏风利咽
果实:用于风热感冒,头痛,咽喉肿痛,流行性腮腺炎,疹出不透,痈疖疮疡根:用于风热感冒,咳嗽,咽喉肿痛,疮疖肿毒,脚癣,湿疹。
果实4.5-9g根9-15g。
1、利尿作用
1、治咽喉肿痛:牛蒡子9g,板蓝根15g,桔梗6g,薄荷、甘草各3g。水煎服。
2、治麻疹不透:牛蒡子、葛根各6g,蝉蜕、薄荷、荆芥各3g。水煎服。(1-2方出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
炒牛蒡子:将拣净的牛蒡子放锅内,炒至微黄,稍鼓起并略有香气,取出晾凉。
一、药材性状
果实:呈倒长卵形,稍弯曲,长5-7mm,直径2-2.5mm。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,散有不规则紫黑色斑点,具较明显的纵脊5-8条,中肋有时明显突出。两端平截,较粗大的一端圆盘状,有1凹窝,为果柄痕。果皮坚硬,种皮淡黄白色,中央的胚具肥厚的子叶3枚,胚根位于子叶基部的接合面之间。富油性,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。
二、饮片性状
炒牛蒡子形同牛蒡子而稍鼓起,或已破碎,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,常有焦斑。有焦香气。
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。
牛蒡又名鼠黏草、夜叉头、蝙蝠刺、蒡翁菜、便牵牛、饿死囊中草、疙瘩菜、象耳朵、老母猪耳朵、鼠见愁、老鼠愁。二年生草本,高1-2m。根粗壮,肉质,圆锥形。茎直立,上部多分枝,带紫褐色,有纵条棱。基生叶大形,丛生,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,长20-50cm,宽15-40cm,先端钝,具刺尖,基部常为心形,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,上面绿色或暗绿色。具疏毛,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。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,直径2-4cm,花序梗长3-7cm,表面有浅沟,密被细毛总苞球形,苞片多数,覆瓦状排列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先端钩曲花小,红紫色,均为管状花,两性,花冠先端5浅裂,聚药雄蕊5,与花冠裂片互生,花药黄色子房下位,1室,先端圆盘状,着生短刚毛状冠毛花柱细长,柱头2裂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,灰褐色,具纵棱,冠毛短刺状,淡黄棕色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分布于东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广西等地。
常栽培。野生者,多生于山野路旁、沟边、荒地、山坡向阳草地、林边和村镇附近。
显示全部
收起